小儿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_Xiao Er Jin Xing Xing Gu Gan Fa Yu Bu Liang

名词百科作者:医百科日期:2020-07-22点击:83
概述

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(PDD)又称增殖性骨膜炎、对称性硬化性厚骨症、Engelmann病或Camurati-Engelmann病。可见于各种年龄,小儿多发。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,起病缓慢、隐匿,因四肢长骨受累,故常表现为肢体疼痛,肌无力。因大多数于婴儿期发病,所以身体发育差,步行晚,步态不稳,呈“鸭步”。消瘦、矮小,患者不能跳跃、奔跑。


病因

该病是1种罕见的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,该病由TGFβ1基因突变导致,迄今国际上已发现10种突变。其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19q13,标记定位在此区的DL9S425(58.7cm.19q13.1)和DL9S900(67.1cm,19q13.2)间。


临床表现

1.多在儿童时期发病,最常见于6岁以下的儿童。男孩多见。

2.食欲缺乏、体重不增、发育不良、肌肉萎缩、无力或疼痛、步态蹒跚、易疲劳,出牙也晚。

3.触诊可感到长管状骨粗大。发病部位为胫骨、股骨、腓骨、肱骨、桡骨及尺骨。7岁前迟早出现肢体疼痛,并有特殊摇摆步态。随年龄增长,骨病变的范围逐渐扩大。

4.肌肉无力日益明显,疼痛也随之而加重。皮肤粗糙,有些患者患侧肢体皮肤紧张,累及面骨时,面部皮肤紧张发亮。下颌骨增生肥大,颅底骨和乳突增生硬化,因颅骨增厚,头部外观增大,还可因神经孔变形可致神经孔变窄而出现脑神经损害,影响视力和听力。

5.好发龋齿、眼球突出和贫血。该病病损始于骨干,并向长骨两端发展,骨干膨大呈梭形,骨皮质增厚,骨内、外膜下新骨形成,与骨皮质融合后成层状结构。骨外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,呈不成熟的交织骨,骨小梁粗且排列紊乱,小梁间纤维化。由于骨皮质渐增厚,压迫髓腔,使髓腔变窄并伴纤维化,严重时髓腔闭塞,从而影响红细胞(RBC)的生成,故患者可伴有贫血症状。四肢与躯干发育不成比例,四肢相对较长。智力均正常。一般病变缓慢发展,骨骼病变直到成人时期仍存在,而肌肉软弱无力可以改善或恢复。


检查

一般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,可有贫血表现,外周血血红蛋白的量和红细胞计数可减少。
X线照片所见为单一、多数或所有长管状骨的骨干均呈梭形膨大。增宽的骨皮质不仅使骨外径加大,还造成骨髓腔狭窄。颅骨改变有前额部、枕部、颅底及颞部突起部位增厚和致密。


诊断

主要依据明显的家族史和X线检查特点,可诊断为本病。

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(PDD)X线检查表现为:

(1)长管骨  骨内、外骨膜骨化而附加于原皮质表层,致使骨皮质增厚、硬化,髓腔狭窄或完全消失,可有斑片状密度减低区,可见骨周围软组织萎缩。受累肢体骨呈对称性,干骺端受累轻。骨受累部位按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:胫骨、股骨、肱骨、尺桡骨和腓骨。

(2)短管骨  跖骨常受累,双侧病变对称,皮质增厚,骨干增粗。

近年来,99Tc-MDP全身骨显像逐步应用到PDD的诊断中,并成为PDD临床辅助诊断的依据。其骨显像的图谱特征为四肢骨骨干呈对称性放射性浓聚。PDD主要累及四肢长骨,但还可累及颅骨、脊柱和骨盆等处,对这些散在病灶,全身骨显像同样可以灵敏地检测到。


鉴别诊断

需要鉴别的病种主要与发生骨增生硬化的疾病相鉴别。

1.全身性骨皮质增生症(VanBuchem病)

除骨质增生硬化,还可见到小骨赘疣。血清碱性磷酸酶(AKP)升高。X线征象与本病相似。两者关系尚不清。

2.慢性家族性高磷酸酶血症

头颅增大、四肢骨弯曲、肌行软无动力、不便。

3.骨梅毒

多累及长骨,可见骨质破坏。康氏反应阳性。

4.石骨症

进行性贫血、肝脾大、骨干骺端及骨骺均致密硬化。

5.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

长短骨对称性骨膜增生、皮肤肥厚、杵状指趾。

6.致密性成骨不全症

侏儒、下颌骨小、发育不良,指趾末节粗大、指甲如匙状,易骨折。

7.骨硬化症

常伴有并指和中末节指骨发育不良。

8.婴儿骨质增生症

多见于5个月内小婴儿,出现烦躁、发热、单侧下颌骨致密。骨皮质增生随病儿生长而彻底消失,可自愈。


并发症

贫血、生长障碍等。可出现脑神经损害,影响视力和听力。


治疗

本病征除理疗、体疗对症治疗外,尚无特殊治疗方法,可用对症疗法减轻患儿痛苦。


预后

本病征虽无有效治疗方法,但不会影响寿命和造成残废。


下一条       上一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