顿呛_Dun Qiang
顿呛,中医病名,又名时行顿呛、时气嗽、时行嗽、天哮呛、顿咳,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。起病初期,先有表寒或卫分证,以后则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,咳嗽常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。如不及时治疗,病程可拖延至三、四月之久,故又有百日咳之称。
二 病因
顿呛的发病,多由肺气素虚,不能外卫皮毛,致为风寒湿热之邪所袭,肺气不清,痰浊内蕴,清肃失其常度,如病邪久恋,每致体力亏耗,中气虚弱,脾气不能散精归肺,形成土虚湿泛,肺脾两亏之候。
三 临床表现
顿呛有初、中、后三期证候之异。
1.顿呛初期
邪犯肺卫,卫气失宣。其症咳嗽,流涕,痰涎稀薄,咳嗽逐渐加重。
2.顿呛中期
病邪由表入里,郁而为热。《幼科金针》谓:“其证嗽起连连,而呕吐涎沫,涕泪交流,眼胞浮肿,吐乳鼻血,呕衄睛红。”
3.顿呛后期
顿呛减轻,吼声消失,但咳久气阴耗伤,精神困倦,或伴有食欲不佳,二便失调等。
四 鉴别诊断
顿呛初起与伤风感冒颇难区别。如果伤风感冒经过治疗病情好转,而咳嗽却逐渐加剧,且有日轻夜重并具有典型的顿呛及伴有吼声,则诊断较易确定。《杂病?证治准绳?咳嗽》谓“时行嗽,恶热恶寒,头痛,鼻塞,气急,状如伤冷热,连咳不已”。
五 并发症
阵发性痉挛性咳嗽,呕吐,精神困倦,食欲不佳。
六 辨证施治
1.初期
证候:微热,喷嚏,咳嗽逐渐加重,昼轻夜重。偏于风寒者,伴恶寒,痰稀色白,舌苔薄白,脉浮紧;偏于风热者,伴咽红,痰稠不易咳出,舌苔薄黄,脉浮数。治则:疏风宣肺。主方:桑菊饮或杏苏散。
属风寒轻证者,选用杏苏散加减以辛温发散、温肺化痰。热邪偏重,咳嗽较剧者,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味以宣肺清热、化痰止咳。痰稠不易咯出者,加用天竹黄、鲜竹沥、瓜蒌仁等清化痰热。
2.中期
证候:咳嗽阵作,昼轻夜重,咳时面红耳赤,涕泪交流,甚至吐出乳食痰液后,痉咳方可暂停。剧咳时可见痰中带血丝,甚则鼻衄或结膜下出血,可见舌系带溃疡。舌苔黄,脉数有力。治则:泻肺镇咳。主方:桑白皮汤。
若痉咳频作,加白僵蚕、蜈蚣解痉镇咳;呕吐较重者,加代赭石、枇杷叶、竹茹降逆止呕;痰多黏稠者,加海蛤壳、天竹黄清热化痰;便秘者,加大黄、玄明粉泻火通腑;咯血、衄血,加白茅根、侧柏叶、三七凉血止血;双目红肿者,加龙胆草清泻肝火;胁痛者,加柴胡、郁金、桃仁疏肝活血;昏迷、抽搐者,加紫雪丹或安宫牛 黄丸止痉开窍。
3.后期(恢复期)
(1)脾气亏虚 证候:形体虚弱,咳声低微,痰多稀白,纳呆便溏,神疲乏力。舌质偏淡,苔薄白,脉沉有力。治则:健脾益气。主方:人参五味子汤。
若易出汗,反复感冒者,加黄芪、防风益气固表;大便溏薄者,去杏仁加煨木香、炒薏苡仁健脾渗湿。
(2)肺阴亏虚 证候:形体虚弱,干咳少痰,两颧发红,手足心热,盗汗。舌质偏红,少苔,脉细数无力。治则:养阴润肺。主方:沙参麦冬汤。
若汗多者,加牡蛎、浮小麦敛汗护阴;便秘者,加火麻仁、瓜蒌仁润肠通便。
七 饮食保健
1.萝卜葱白
治风寒咳嗽,萝卜1个、葱白6根、生姜15克。用水三碗先将萝卜煮熟,再放葱白、姜、煮剩一碗汤,连渣一次服。宣肺解表,化痰止咳;治风寒咳嗽,痰多泡沫,伴畏寒,身倦酸痛等。
2.红糖姜枣汤
治伤风咳嗽。红糖30克、鲜姜15克、红枣30克。以水三碗煎至过半,顿服,服后出微汗即愈。驱风散寒;治伤风咳嗽;胃寒刺痛;产后受寒腹泻;恶阴等。
3.芫荽汤
平伤风咳嗽,芫荽(香菜)30克、饴糖30克、大米100克。先将大米洗净,加水煮汤,取大米汤三汤匙与芜荽,饴糖搅拌后蒸10分钟,趁热一次服,注意避风寒;发汗透表,治伤风感冒引起的咳嗽。者可以多食用肉类、新鲜的蔬菜与水果,少吃油腻、刺激性食品。